您的网页浏览器已过期!

更新您的浏览器,以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并获得访问本网站的最佳体验。

Your web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for more security, comfort and the best experience on this site.
更新浏览器 Update browser 忽略 Ignore

News2021.12.28

Named effects in isotope world: Suess effect

来源:【高维度稳定同位素】公众号(ID:HDStableIsotope)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的CO2,这些CO2有独特的仨碳同位素信号,其δ13C相对于大气CO2原本的δ13C值(工业革命前约为–6.6‰)负很多,从–44‰到–9‰;Δ14C是 –1000‰。现今(2011年)大气CO2的δ13C约为–8.4‰,还在下降;而大气CO2 1850年的14C/12C比值是Δ14C对比的标准,所以其Δ14C值是0,但也一样被化石燃料来源的CO2稀释而变负。Hans Suess 1955 年首次发现树龄记录中的大气CO2的Δ14C 值随年龄的变轻而变得更负。这一稀释效应后被称为 “Suess Effect” 。因为都是同样的稀释效应,后来人们把化石燃料来源的CO2 对大气CO2的δ13C值的 “稀释” 也称为 “Suess Effect”(Keeling, 1979) 。
From Graven etal., 2020

  当然,这“稀释”效应并不简单地与人为的CO2通量相关,还和具体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关。比如,当人类利用碳酸盐岩制造水泥的时候,放出的CO2的Δ14C是 –1000‰,但它的δ13C却接近0‰(比较正)。如果人类燃烧的天然气/煤的比例日渐上升的话,或者全球变暖造成更多甲烷的释放的话,放出的CO2的δ13C值会越来越负(因为甲烷的δ13C值很负)。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同,大气CO2的δ13C和Δ14C值都有不同的反应。所以,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的数据对研究自然及人类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反馈极为珍贵。

上滑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