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入围“双一流”后,45所地方高校经费有何变化 来源:科学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ID:sciencenet-cas),作者:马星宇、胡媛媛、章子悦、董雨欣、徐静雯、汪祺,原文标题:《增幅最高达81%!入围“双一流”后,45所地方高校经费盘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14.760, 0.64, 4.53%)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7所地方高校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与中央部委所属的原“985工程”高校和一般“一省一所”的省属原“211工程”高校相比,总数达137所的“双一流”高校中多了不少地方院校的身影。
那么,“双一流”首轮建设到底为入选的地方高校提供了多少“真金白银”?我们对其所获经费投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入围“双一流”的地方高校有哪些
上世纪末,行业办学大量取消后,我国高校基本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办学的格局。
大量缩编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关停并转后,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少数部委,共计117所;其他高校更多的则是由地方政府举办。
然而,相较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地方高校办学资金相对紧张,对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有着更强烈的诉求,这一状况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事实上,原“211工程”地方院校仅有28所,只占到全部数量的1/4。而此次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地方院校数量则大幅提升,占全部“双一流”高校的34%;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这3所地方院校还入围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
除了已是原“211工程”的地方院校外,共有25所原非“211工程”高校获得“双一流”建设支持,排除位于北京的6所部委直属院校(即外交部的外交学院,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部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公安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外,其余19所均为地方高校。
入围“双一流”的47所地方高校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江苏、上海、四川各有6所、5所和4所入围,数量最多,占据了1/3;北京和天津各有3所;广东、河南、新疆、浙江各有2所;甘肃、重庆、山东、湖北则或因高校实力、或因部委直属高校众多,没有1所地方院校入选“双一流”,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地方“双一流”院校富起来了吗
数据显示,自2017年9月“双一流”名单公布至2019年,地方高校入围“双一流”后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3年间平均增长了21%(个别院校因数据不全未计入)。其中,新疆大学增幅高达81%,西南石油大学的增长率也有75%,而安徽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涨幅也超过了50%。
在负增长的6所院校中,除贵州大学因省属高校债务化解导致负增长55%而不具参考性外,其余5校为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
从2019年财政决算收入来看,郑州大学以63.55亿元高居地方“双一流”高校收入榜首,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位居2、3位。令人意外的是,广西大学、新疆大学分别位居6、7位。河南大学则以30.36亿元排在第10位,河南对省属“双一流”高校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而全部45所院校的校均经费为22.9亿元(当年南昌大学和西藏大学无公开数据),高于均值的有16所,而低于均值且为原“211工程”高校的有安徽大学、西北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这表明它们所获的资金支持仍较为有限。
以安徽大学为例,其2019年的财政决算收入首度突破了20亿元大关,达到了21.2亿元。然而,这一增长并非来自于省级政府拨款和事业收入,而是举债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这说明地方政府对其支持力度仍较有限。
但总体来说,“双一流”高校的身份为高校获得更多的经费带来了保障。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23453.39元。从2019年财政决算收入来看,可查的45所地方“双一流”高校实际生均拨款均明显高于所在地的平均水平。
其中,15所院校达到了当地生均拨款的2倍以上,12所院校超过了50%,即便最低的宁波大学也约高于浙江省生均拨款的4%。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院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各地投入水平不一又导致了高校区域间的贫富差异,但收入水平差距最多的仍在部委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
2019年地方“双一流”高校财政决算收入最高的前十所高校所获经费均值为41.30亿元,而2018年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决算收入前十所高校所获经费均值高达148.05亿元,央地差距可见一斑。
原非“211工程”地方“双一流”高校怎么样
在“双一流”高校中,有8个地区的19所原非“211工程”地方高校强势入围“双一流”,它们多数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19所院校专业特色鲜明,与大多数省属原“211工程”的综合性大学不同,是以学科属性较为单一而成为考生追逐的“新贵”。
2019年,这19所高校总经费均值为17.45亿元。其中,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宁波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位居前5名。
即便位于高教洼地的河南大学,2019年经费也高达30.36亿元,实际财政生均拨款3.21万元,远高于河南省1.55万元平均水平。
尽管这19所院校的校均经费低于原“211工程”的地方“双一流”高校(从2019年公布的财政决算收入来看,其校均经费为26.85亿元,未计入南昌大学和西藏大学),但从财政生均拨款来看,前者以6.83万元明显高于后者的4.05万元。单位资金投入水平差异自然传导到了学科建设水平。事实上,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7所地方“双一流”院校中学科等级达到A类的学校数量为24所。
其中,不是原“211工程”院校就占到了14所,占比超过一半达58%。而评定为A+学科的12所院校中,9所不是原“211工程”的地方院校,占比居然高达75%,其学科实力显然超过了一众省属原“211工程”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等级最低的B-反而是青海大学、宁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原“211工程”高校。
因而,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双一流”项目中,学科实力和前景应当与资金投入有较大关联。
47所“双一流”地方院校中仅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入选一流学科数目达到3个。其中,郑州大学在2019年财政决算中以635511.07万元名列第一;新疆大学总经费从2017年的180317.6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26177.84 万元,增长幅度达81%,这其中尽管有其宣称的新校区建设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持续投入仍很关键。
此外,第四轮学科评估最好成绩为A的地方院校2019年总经费平均值为23.21亿元,高于最好成绩为B的地方院校均值22.53亿元。可见,学科建设能力与高校能获得的经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总体来看,“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实施,为地方高校高水平发展扩容、赋能提供了更多机会。
当下,包括“双一流”在内的高校正在接受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全面检验,动态调整也将随之展开。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相比,地方“双一流”院校虽然缺乏持续稳定的中央财政支持,但凭借其实力雄厚、卓有特色的学科实力,也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费。
说明:①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为2017~2019年决算收入;②文章采用的是可查的在校本、专科和研究生人数;③石河子大学归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文视作地方院校。④到截稿前南昌大学和西藏大学查无公开2019年决算数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ID:sciencenet-cas),作者:马星宇、胡媛媛、章子悦、董雨欣、徐静雯、汪祺,本期内容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喻理”数据新闻团队提供,王再思、周梦雅亦有贡献